安保处采访
保卫处老师访谈记录&意见整理
——访谈记录
1.校园公共道路的数据(宽度)
校园目前都是单向单车道,东区车道宽度为4米,西区在4米多一点。双向车道宽度在8-10米。
2.交通事故发生数量、频次、处理方式
从立法层面来说, 我国对于高校交通管理权限规定比较模糊。2000年以前曾经制定过高等学校内部治安管理条例,但是截止目前学校的安保部门还是没有处罚权、执法权,安保部门没有相应的法律作为抓手,日常以疏导、劝导、宣教为主。
(1)机动车、非机动车发生小的刮擦、碰撞,例如下雨天骑车打伞、夏天骑车打伞造成的碰擦,较为频繁,一年发生大概近百起,这些小事故基本是校内协调解决。从交警层面,校园属于内部单位,属于内保条例的适用范围,交警对于校内治安管理鲜有参与,除非涉及大的交通事故例如造成双方受伤则需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通过交警解决。校内的交通设施设置例如指示牌点位、标识标牌、路面指示线,包括机非分离等保卫处都会事先征求交警的指导意见,推进警校联动机制。
(2)超速驾驶的情况较少,学校内装有测速装置,对于注册过的教职工机动车,超速(速度在45km/h)三次以上的会短信通知。情节特别恶劣者,通报单位。同时不定期在校内办公网的综合服务平台对严重恶劣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安保处宣教室有专门的老师对违规次数较多的教职工进行约谈,年底会对本年度各院系交通、消防等安全治理进行考核、排名,通过校组织部、党委办公室对院系主要领导的考核,层层向下施压。
(3)对于网约车,学校联动杭州市交通局对杭州市40多家网约车平台采取措施进行约束。一是在即将驶入学校时,设置语音提示“前方将驶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请注意不要超速”。二是将违规情节恶劣或者屡教不改的网约车信息推给平台,让平台严格内部管理,例如采取降低信用评分、限制接单等措施。
(4)在校园对社会层面开放后,目前只允许游客进入,考虑到游客车辆不同于网约车的不存在乱停乱放以及停留时间短的情况,目前学校还不允许游客的车辆进入。外来车辆确有必要进校,需要预约并由学院把关,若外来车辆违规,“谁预约谁负责”,首先会对预约人进行短信警告,若是屡教不改会取消预约人的预约权限。
3.目前校园酒驾、醉驾查处措施、查处频率、以及酒驾、醉驾事故发生数据
校内不存在酒驾、醉驾的事故,酒驾、醉驾属于违法行为,这是校内交通安全的红线,目前没有发现酒驾、醉驾现象。并且,保卫处会在门口拦截类似酒驾、醉驾的车辆,阻止进校。
4.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每天进出的校外人员人次,占总数的%、车辆达到辆,占总数的%(人流量、车流量)
目前紫金港常住人口(学生、后勤、教职工)约6万人,人口密度很大。据3月份统计的数据(开放前),紫金港校区教职工、学生人员流动每日大概26000人左右,每日机动车流量在15000左右。(学校五个校区每日人流量共53000人左右,共保有电动自行车26000辆,注册在案的机动车大概19000辆,共享单车保有量6700多辆;其中紫金港校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16000辆左右,共享单车保有5200多辆。)
校园开放后根据校园规模、接待能力,紫金港校区预约上限在5-6000左右,实际日均访客约为预约的六成,4-5000人。
5.非标电动车在校园内行驶的现状?超标(白牌)、无牌、无人认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处理措施?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
关于5月即将开展的自行车整治工作,比如说带人逆行,目前仍以宣传不文明骑行的行为和危害为主,并进行抽查,发现违规行为进行约谈、劝导。尽管关于非标电动自行车的法律《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已经出台,宣传也已经进行好几拨了,但是因为交警部门执法不严(与交警沟通得知他们目前在等上面明确的指令),校内处置要和地方结合,校内也未采取扣车等强制性措施,仍以劝导为主。加之,每年毕业生会淘汰一批废旧电动自行车,目前校园内的非标电动自行车行驶越来也少。学校会定期清理僵尸车。目前校内对头盔佩戴未有强制性规定,佩戴率较低。
6.电动自行车规范充电现状、消防安全?
关于消防安全,去年发生了好几起电动车自燃事故,今年五一假期发生外卖小哥电动车自燃。
(1)校园对于充电安全的管理非常严格,安全起见,集中充电区设置离宿舍通常有一段距离。
(2)此外,集中充电区设置悬浮式灭火器,感应到温度升高会自动喷洒干粉灭火。
(3)学校配备的是智能充电桩,感受到电流异常,例如雨势较大造成短路,电流异常,会自动断电。
(4)集中充电装置24点会集体断电。
集中充电区一旦有一辆车起火,一烧烧一片,火势非常大,根本来不及控制,非常危险。目前虽然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较低,但是由于紫金港校区规模之大,一旦发生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消防安全不容有闪失。
7.机动车、非机动车是否存在乱停乱放?
关于乱停乱放,目前校内很常见。机动车校园内没有设置地下停车库,停车资源不充分,机动车停车难,老师着急上课只能临时路面停靠;但是保安发现乱停乱放会把车牌信息传到值班室,值班室提醒老师移车。非机动车有划定专门的黄色停车区,但是停车位置资源仍然缺乏,目前学校正在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尽可能扩大划定的停车区域
8.保卫处工作难点问题?
(1)难以精确定位到违规的同学。学校目前开辟了举报热线88206110,同学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内部邮箱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但是学校目前的难题是很难精准找到违规的同学,校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主要是与公安部门联通,治安需要,追查列入通缉的人员、暴恐分子等,路段上没有人脸识别系统。
(2)保卫处校内电动车上牌合不合法?学校到底有没有上牌的权利?设计校内自己的车牌,便于内部管理,违停违章能够找到人,因为校内自行车哪怕是正规上牌的,有违规行为保卫处也需要通过交警绕一绕才能找到人。
9.浙大保卫处工作人员个人素质、教育水平、就业经历等背景信息
(1)校内日常有安保人员指挥交通,安保人员是学校与西湖安保公司、武林安保公司签订劳务协议合同,安保人员是派遣过来的员工,专业性有保障但工作水平有参差。学校会邀请交警定期对他们开展培训,频率大致为一个学期2-3次,内容包含手势的规范性、口哨的规范性等,不能胜任工作者会进行清退。但由于保安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认知和理解能力有差异,反应在工作能力有差异。
(2)整体来说安保人员招聘难度大,因为工资待遇有限,他们的工资收入和劳动强度不成正比。他们的工作范围广泛,既要当交警、城管、消防员还要当看门的老大爷,重要活动例如四六级考试、毕业典礼、开学典礼等还要负责秩序维持,劳动强度比外面的保安要强得多。
10. 可不可以在校园内设置红绿灯代替人工指挥?
(1)目前还没有高校在校园内放红绿灯,我们没有参考依据。
(2)同学们出行是潮汐流向(例如7:30-8:00,9:30-10:00大多数是南北向流动),红绿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交警目前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他们通过变道解决:例如正常上行3条道,下行3条道,他们早上7:30~8:00变成上行4条,下行两条。目前学校由于空间有限,有绿化带要求,没有设置潮汐车道。
11.能否采取交通流量监测,进行诱导性的交通管理?
(1)技术手段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校园的规模和体量相较于高架还是太小,投入运行的成本和投入不成正比。
(2)校园目前主要的交通问题还是潮汐问题,尽管提前知道某路段会拥堵,但同学们大多情况下没有其他选择。
12.校内交通拥堵现状、措施?
目前学校存在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的问题,东区人流车流密集,交通管理压力较大;西区相对轻松。原因之一在于办事大厅、学工部、研工部等学校的机关部处大多分布于东区,原因之二是东区的食堂、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等功能区是分开的,建筑为南北朝向通行路线较长,西区的功能区是组团式分布的,通行路线较短,不需要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
针对交通拥堵(主要是潮汐流)的问题,目前学校正在尝试推进校园内全路段的机非分离,分时段的机动车禁行,增加投入观光车小白的使用。西区目前采取对称式机、非分离的方式,规格为三幅路,东区机、非分离道路尚未全覆盖,个别实施机非分离的道路,受空间限制,采取了非对称式机非分离道路,规格为两幅路。
对于紫金港这么大规模的校区,交通道路重新布局不太现实,为了保障学生的出行,已经在现有道路布局基础上进行一些优化,做关键小事,比如开辟部分新路段,或在让机动车绕行缓解路口交织拥堵严重的问题。此外,安保处尝试通过与教学科沟通,缩短学生上课通勤距离,合理安排上课地点,从根源上缓解交通压力。
13、安全、消防教育?
新生入学会开展主题讲座教育,但是效果有限;开展游园会、学园联动活动
——意见整理
一、交通拥堵状况缓解
(一)从根源上:
1、尝试通过与教学科沟通,均衡分配东教、西教与北教教室资源,缩短学生上课通勤距离,合理安排上课地点,以调整排课地点方式从根源上缓解交通压力。 2、针对学生群体进行宣传,建议进行适当的路线规划、停车地点选择,以改善个别路段拥堵状况、提升教学区车库及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使用效率。
(二)从道路面规划上:
1、以规制机动车方式为学生通行提供便利。西区目前采取对称式机、非分离的方式,规格为三幅路,东区机、非分离道路尚未全覆盖,个别实施机非分离的道路,受空间限制,采取了非对称式机非分离道路,规格为两幅路。针对交通拥堵(主要是潮汐流)的问题,尝试推进校园内全路段的机非分离、分时段的机动车禁行。
2、增加投入观光车小白的使用。提供更多出行选择,以类公共交通方式提高通勤效率。
3、对于紫金港这么大规模的校区,交通道路重新布局并不现实,为了保障学生的出行,可以在现有道路布局基础上进行一些局部优化,做关键小事。例如开辟(尽快开通)部分新路段、调整部分不合理直角路口为钝角,以便车流交织。
二、交通规范
(一)管理方面
1、策划发放学校内部专属车牌,将非机动车与学生本人信息挂钩,便于管理规制。
2、提升安保人员指挥能力,进行日常训练,提升交通管理能力。
3、在符合交通标识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更多、更明显的标识设置,指引机动车、非机动车规范出行。
(二)宣传方面
1、提高校园交通规则宣传力度、普及度。
2、在新生入校阶段,进行如停车规范、行车规范的要求普及。